陕西近代留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末新教育制度建立时期。全国早在洋务教育时期,就先后派遣了不少留学生到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学习外语、军事、技术等。陕西因地处偏远西陲,留学教育开展较晚,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才开始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陕西开始派遣留学生在资格上没有什么限制,只要愿意出国学习的都可以去,学习的学科专业,早期派出国的大多是学习军事的。对到日本的留学生,中国政府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外务部派员担任日本留学生总监督,实行统一管理。光绪三十年(1904),陕西官费派出武备学堂学生到日本学习军事,有黄国梁、张凤翙、魏国钧、张益谦、白毓庚、席丰、炳炎、康宝忠等八人。其中张凤翙等七人公费派往日本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学习,康宝忠自费前往日本经纬学堂普通科学习。是年,陕西选派候补知县谢荣敬护送留学生到日本学习,但未委任监督之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后,清政府学部对留学生资格作了一些规定,要求出国留学生要熟悉留学国家的语言,有中学毕业的资格。陕西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上述要求的合格学生大多是举人、文童等出身。当年,陕西高等学堂、宏道学堂、师范学堂等考选了45名公费生和三名自费生赴日本留学。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外交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留学生的质量有较大提高。并且,根据清政府的要求和陕西建设的需要,选派的留学生强调要学习各种实业,如农、工、路、矿、法、税务、师范等专业。因此,本年陕西赴日的48名留学生,其中宋元恺等12人公费进入日本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学习;张炽章等10人公费派往日本济美学堂普通科学习后习工科;李元鼎、井勿幕等七人公费进入日本经纬学堂普通科学习后习工科;白常洁、张兴彦公费赴日学习警察兼银行、师范兼理化;崔云松、钱鸿均等11人公费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普通科学习后习农科、商科、医科、法科、铁道科;徐志鸿等三人则自费前往日本,分别在宏文学院师范科、普通科、早稻田大学普通科学习。由于陕西留日学生增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陕西高等学堂聘请四川举人徐炯为监督,带领陕西留学生东渡日本学习,监督集官师权责于一身,统管留学生事宜。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考察留学生学习的勤惰,学业成绩的优劣,品行的好坏,管理留学生的转学、退学、普通科毕业后学习何科等学籍工作及教育经费,照料留学生的居住、饮食、疾病等。留学生经费,当时高等学堂规定,每名学生川资需银百两,每年学费及宿缮一切约需300两。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有徐应庚、张缙绅、雷振龙、周天成等13人赴日留学。其中徐应庚等六人公费进入早稻田大学铁道科学习;张缙绅等三人自费前往日本东阳学院普通科学习;雷振龙等二人自费进入日本铁道学堂学习;周天成自费进警务学堂学习;高遇文自费学普通科。由于监督徐炯因病辞职,本年,由正在日本考察学务的补用知县缪延福暂行代理监督,之后选派资望俱深的吏部选司掌印郎中刘华为监督。至此,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三年间,陕西派往日本的留学生共有66人,其中公费生55人,学军事的19人,工科17人,铁道10人,农科4人,商科1人,医科1人,法科1人,警察兼银行1人,师范兼理化1人;自费生11人,学习普通的7人,师范1人,铁道2人,警务1人。1906年在日陕西留学生情况见表16-1-1:
┏━━━━━┳━━━━━┳━━━━┳━━━┳━━━━┳━━━━━━━━━━━━━━┳━━━━━━┳━━━━━┓ ┃ 姓名 ┃经费来源 ┃ 籍贯 ┃出身 ┃年龄 ┃ 所在学校和学习科目 ┃ 出国时间 ┃回国时间 ┃ ┣━━━━━╋━━━━━╋━━━━╋━━━╋━━━━╋━━━━━━━━━━━━━━╋━━━━━━╋━━━━━┫ ┃ 康宝忠 ┃ 自费 ┃ 城固 ┃ 文童 ┃ 21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 ┃ 1904年6月 ┃ 1910年 ┃ ┣━━━━━╋━━━━━╋━━━━╋━━━╋━━━━╋━━━━━━━━━━━━━━╋━━━━━━╋━━━━━┫ ┃ 魏国钧 ┃ 公费 ┃ 蒲城 ┃ 文童 ┃ 20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张益谦 ┃ 公费 ┃ 华阴 ┃ 文童 ┃ 23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白毓庚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28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 姓名 ┃经费来源 ┃ 籍贯 ┃ 出身 ┃年龄 ┃ 所在学校和学习科目 ┃ 出国时间 ┃回国时间 ┃ ┣━━━━━╋━━━━━╋━━━━━╋━━━╋━━━━╋━━━━━━━━━━━━━━━━━━╋━━━━━━╋━━━━━┫ ┃ 张凤翙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26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席 丰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23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炳 炎 ┃ 公费 ┃ 西安驻防 ┃ 文童 ┃ 24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黄国梁 ┃ 公费 ┃ 洋县 ┃ 文童 ┃ 23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4年7月 ┃ 1910年 ┃ ┣━━━━━╋━━━━━╋━━━━━╋━━━╋━━━━╋━━━━━━━━━━━━━━━━━━╋━━━━━━╋━━━━━┫ ┃ 井勿幕 ┃ 公费 ┃ 蒲城 ┃ 文童 ┃ 18 ┃ 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5月 ┃ 1911年 ┃ ┣━━━━━╋━━━━━╋━━━━━╋━━━╋━━━━╋━━━━━━━━━━━━━━━━━━╋━━━━━━╋━━━━━┫ ┃ 徐志鸿 ┃ 公费 ┃ 富平 ┃ 附生 ┃ 38 ┃ 宏文学院习师范 ┃ 1905年5月 ┃ 1910年 ┃ ┣━━━━━╋━━━━━╋━━━━━╋━━━╋━━━━╋━━━━━━━━━━━━━━━━━━╋━━━━━━╋━━━━━┫ ┃ 张 靖 ┃ 公费 ┃ 咸阳 ┃ 文童 ┃ 23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铁道科 ┃ 1905年7月 ┃ 1910年 ┃ ┣━━━━━╋━━━━━╋━━━━━╋━━━╋━━━━╋━━━━━━━━━━━━━━━━━━╋━━━━━━╋━━━━━┫ ┃ 王天吉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21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5年9月 ┃ 1911年 ┃ ┣━━━━━╋━━━━━╋━━━━━╋━━━╋━━━━╋━━━━━━━━━━━━━━━━━━╋━━━━━━╋━━━━━┫ ┃ 培 模 ┃ 公费 ┃ 西安驻防 ┃ 文童 ┃ 22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5年9月 ┃ 1911年 ┃ ┣━━━━━╋━━━━━╋━━━━━╋━━━╋━━━━╋━━━━━━━━━━━━━━━━━━╋━━━━━━╋━━━━━┫ ┃ 霍色哩 ┃ 公费 ┃ 西安驻防 ┃ 文童 ┃ 23 ┃ 入振武学校习普通兵士科 ┃ 1905年9月 ┃ 1911年 ┃ ┣━━━━━╋━━━━━╋━━━━━╋━━━╋━━━━╋━━━━━━━━━━━━━━━━━━╋━━━━━━╋━━━━━┫ ┃ 杨祖勋 ┃ 公费 ┃ 长安 ┃ 文童 ┃ 20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铁道科 ┃ 1905年9月 ┃ 1910年 ┃ ┣━━━━━╋━━━━━╋━━━━━╋━━━╋━━━━╋━━━━━━━━━━━━━━━━━━╋━━━━━━╋━━━━━┫ ┃ 路孝忱 ┃ 公费 ┃ 周至 ┃ 文童 ┃ 19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9月 ┃ 1913年 ┃ ┣━━━━━╋━━━━━╋━━━━━╋━━━╋━━━━╋━━━━━━━━━━━━━━━━━━╋━━━━━━╋━━━━━┫ ┃ 党基璋 ┃ 公费 ┃ 华阴 ┃ 文童 ┃ 23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9月 ┃ 1913年 ┃ ┣━━━━━╋━━━━━╋━━━━━╋━━━╋━━━━╋━━━━━━━━━━━━━━━━━━╋━━━━━━╋━━━━━┫ ┃ 宋元恺 ┃ 公费 ┃ 耀州 ┃ 廪生 ┃ 26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茹欲立 ┃ 公费 ┃ 三原 ┃ 附生 ┃ 22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雷崇修 ┃ 公费 ┃ 周至 ┃ 廪生 ┃ 27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马宗燧 ┃ 公费 ┃ 南郑 ┃ 附生 ┃ 26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高冠英 ┃ 公费 ┃ 米脂 ┃ 附生 ┃ 24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张宗福 ┃ 公费 ┃ 三原 ┃ 廪生 ┃ 25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2年 ┃ ┣━━━━━╋━━━━━╋━━━━━╋━━━╋━━━━╋━━━━━━━━━━━━━━━━━━╋━━━━━━╋━━━━━┫ ┃ 张祥麟 ┃ 公费 ┃ ┃ 增生 ┃ 23 ┃ 振武学校普通兵士科 ┃ 1905年10月 ┃ 1913年 ┃ ┣━━━━━╋━━━━━╋━━━━━╋━━━╋━━━━╋━━━━━━━━━━━━━━━━━━╋━━━━━━╋━━━━━┫ ┃ 钱鸿谟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16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 ┃ 1905年10月 ┃ 1910年 ┃ ┣━━━━━╋━━━━━╋━━━━━╋━━━╋━━━━╋━━━━━━━━━━━━━━━━━━╋━━━━━━╋━━━━━┫ ┃ 张炽章 ┃ 公费 ┃ 榆林 ┃ 兼生 ┃ 18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张蔚森 ┃ 公费 ┃ 渭南 ┃ 附生 ┃ 22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张允耀 ┃ 公费 ┃ 绥德 ┃ 廪生 ┃ 22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杨铭源 ┃ 公费 ┃ 宜君 ┃ 同上 ┃ 26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康耀宸 ┃ 公费 ┃ 汉中府学 ┃ 增生 ┃ 27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李鼎馨 ┃ 公费 ┃ 同州府学 ┃ 廪生 ┃ 26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李述膺 ┃ 公费 ┃ 耀州 ┃ 同上 ┃ 23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王觐墀 ┃ 公费 ┃ 户县 ┃ 增生 ┃ 21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刘景坡 ┃ 公费 ┃ 兴平 ┃ 增生 ┃ 26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郗朝俊 ┃ 公费 ┃ 华阴 ┃ 附生 ┃ 21 ┃ 入济美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李元鼎 ┃ 公费 ┃ 蒲城 ┃ 增生 ┃ 26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景志傅 ┃ 公费 ┃ 富平 ┃ 附生 ┃ 19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刘云祥 ┃ 公费 ┃ 咸宁 ┃ 附生 ┃ 21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张秉钧 ┃ 公费 ┃ 三原 ┃ 廪生 ┃ 22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 姓名 ┃经费来源 ┃ 籍贯 ┃出身 ┃年龄 ┃ 所在学校和学习科目 ┃ 出国时间 ┃回国时间 ┃ ┣━━━━╋━━━━━╋━━━━╋━━━╋━━━━╋━━━━━━━━━━━━━━━━━━╋━━━━━━╋━━━━━┫ ┃ 李寿熙 ┃ 公费 ┃ 咸阳 ┃ 附生 ┃ 19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曹 澍 ┃ 公费 ┃ 泾阳 ┃ 兼生 ┃ 24 ┃ 入经纬学堂习普通科,后习工科 ┃ 1905年10月 ┃ 1911年 ┃ ┣━━━━╋━━━━━╋━━━━╋━━━╋━━━━╋━━━━━━━━━━━━━━━━━━╋━━━━━━╋━━━━━┫ ┃ 白常洁 ┃ 公费 ┃ 澄城 ┃ 监生 ┃ 24 ┃ 经纬学堂学警察兼银行 ┃ 1905年10月 ┃ 1908年 ┃ ┣━━━━╋━━━━━╋━━━━╋━━━╋━━━━╋━━━━━━━━━━━━━━━━━━╋━━━━━━╋━━━━━┫ ┃ 张兴彦 ┃ 公费 ┃ 商州 ┃ 廪生 ┃ 30 ┃ 经纬学堂学师范兼理化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崔云松 ┃ 公费 ┃ 咸宁 ┃ 附生 ┃ 26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农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钱鸿均 ┃ 公费 ┃ 咸宁 ┃ 附生 ┃ 23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农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谢增华 ┃ 公费 ┃ 咸宁 ┃ 廪生 ┃ 25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农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马步荣 ┃ 公费 ┃ 郃阳 ┃ 附生 ┃ 21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农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安兆鼎 ┃ 公费 ┃ 朝邑 ┃ 廪生 ┃ 27 ┃ 入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商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姚鑫振 ┃ 公费 ┃ 三原 ┃ 廪生 ┃ 24 ┃ 入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学医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党积龄 ┃ 公费 ┃ 留坝 ┃ 附生 ┃ 24 ┃ 入早稻田大学习普通科,后习法科 ┃ 1905年10月 ┃ 1907年 ┃ ┣━━━━╋━━━━━╋━━━━╋━━━╋━━━━╋━━━━━━━━━━━━━━━━━━╋━━━━━━╋━━━━━┫ ┃ 路孝先 ┃ 公费 ┃ 周至 ┃ 文童 ┃ 25 ┃ 学铁道科 ┃ 1905年11月 ┃ 1910年 ┃ ┣━━━━╋━━━━━╋━━━━╋━━━╋━━━━╋━━━━━━━━━━━━━━━━━━╋━━━━━━╋━━━━━┫ ┃ 田焕章 ┃ 公费 ┃ 富平 ┃ 附生 ┃ 20 ┃ 早稻田大学习普通,后习铁道科 ┃ 1905年11月 ┃ 1910年 ┃ ┣━━━━╋━━━━━╋━━━━╋━━━╋━━━━╋━━━━━━━━━━━━━━━━━━╋━━━━━━╋━━━━━┫ ┃ 郭从和 ┃ 公费 ┃ 汉阴 ┃ 文童 ┃ 20 ┃ 宏文学院习普通 ┃ 1905年11月 ┃ 1910年 ┃ ┣━━━━╋━━━━━╋━━━━╋━━━╋━━━━╋━━━━━━━━━━━━━━━━━━╋━━━━━━╋━━━━━┫ ┃ 张缙绅 ┃ 公费 ┃ 华阴 ┃ 文童 ┃ 22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4月 ┃ 1910年 ┃ ┣━━━━╋━━━━━╋━━━━╋━━━╋━━━━╋━━━━━━━━━━━━━━━━━━╋━━━━━━╋━━━━━┫ ┃ 王永恕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17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4月 ┃ 1910年 ┃ ┣━━━━╋━━━━━╋━━━━╋━━━╋━━━━╋━━━━━━━━━━━━━━━━━━╋━━━━━━╋━━━━━┫ ┃ 张森炎 ┃ 公费 ┃ 咸宁 ┃ 文童 ┃ 17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4月 ┃ 1910年 ┃ ┣━━━━╋━━━━━╋━━━━╋━━━╋━━━━╋━━━━━━━━━━━━━━━━━━╋━━━━━━╋━━━━━┫ ┃ 徐应庚 ┃ 同上 ┃ 三原 ┃ 附生 ┃ 20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张丙昌 ┃ 同上 ┃ 富平 ┃ 附生 ┃ 19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赵世钰 ┃ 同上 ┃ 三原 ┃ 廪生 ┃ 24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陈祖蕃 ┃ 同上 ┃ 三原 ┃ 文童 ┃ 19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寇鸿恩 ┃ 同上 ┃ 咸宁 ┃ 举人 ┃ 25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谭焕章 ┃ 同上 ┃ 长安 ┃ 举人 ┃ 24 ┃ 东洋学院习普通 ┃ 1906年5月 ┃ 1910年 ┃ ┣━━━━╋━━━━━╋━━━━╋━━━╋━━━━╋━━━━━━━━━━━━━━━━━━╋━━━━━━╋━━━━━┫ ┃ 雷振龙 ┃ 同上 ┃ 郃阳 ┃ 文童 ┃ 44 ┃ 铁道学堂 ┃ 1906年5月 ┃ ┃ ┣━━━━╋━━━━━╋━━━━╋━━━╋━━━━╋━━━━━━━━━━━━━━━━━━╋━━━━━━╋━━━━━┫ ┃ 周天成 ┃ 同上 ┃ 富平 ┃ 文童 ┃ 32 ┃ 警务学堂 ┃ 1906年5月 ┃ ┃ ┣━━━━╋━━━━━╋━━━━╋━━━╋━━━━╋━━━━━━━━━━━━━━━━━━╋━━━━━━╋━━━━━┫ ┃ 张世瑷 ┃ 同上 ┃ 临潼 ┃ 附生 ┃ 20 ┃ 铁道学堂 ┃ 1906年5月 ┃ ┃ ┣━━━━╋━━━━━╋━━━━╋━━━╋━━━━╋━━━━━━━━━━━━━━━━━━╋━━━━━━╋━━━━━┫ ┃ 高遇文 ┃ 同上 ┃ 临潼 ┃ 附生 ┃ 24 ┃ 学普通 ┃ 1906年5月 ┃ ┃ ┗━━━━┻━━━━━┻━━━━┻━━━┻━━━━┻━━━━━━━━━━━━━━━━━━┻━━━━━━┻━━━━━┛
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陕籍会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并拟定了活动计划和步骤。次年,陕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秦陇》杂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创办《夏声》杂志。这些杂志,宣传陕西人民抗捐税,收回路权、矿权斗争的活动。《夏声》更明确地宣传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和侵略行为。陕籍留日学生还经常与省内的革命团体以及陕西高等学堂、宏道学堂、师范学堂的进步师生联系,互相配合,开展革命活动。日本留学生中不少人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如张凤翙、李元鼎、井勿幕等。宋元凯回国后曾任陕西交通厅厅长,建议当局先后派出留学生200多人,并辞职亲任日本留学生经理。张勋复辟后,他接孙中山密令,组织陕西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不幸牺牲。
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到日本留学的陕籍学生中,有些回国后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钱鸿均曾任西北大学校长,崔云松曾任西北大学教授、学科主任等。
此后,陕西又陆续选送一批学生到国外留学。据零星散见于各处的史料记载,曾就学于陕西宏道学堂的李仪祉,留学于德国皇家工程大学、柏林工科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后专攻水利科学。毕业于陕西师范学堂的王烈,考送日本法政大学。
民国二年(1913),陕西派送张奚若、严庄、刘楚材、林济青赴美国留学。西北大学少数学生考送日本学习。三秦公学也有31人考取出国留学生,学校专门于6月13日欢送留学东西洋的学生。其中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的陕籍学生有:汉中府的刘克复学习步兵,西安府的周元哲学习工兵(二人为1914年2月入学);张迺葳学习步兵(1914年12月入学)。三秦公学学生杨明轩(原名杨荃骏),留学日本回国后,积极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韦焕章,先后入东京同文书院、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学习,民国八年(1919)回国后曾任三原县高等小学、三原县中学校长。张奚若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是著名的反蒋爱国人士,进步学生敬仰的八大名教授之一。
民国四年(1915),曾在陕西高等巡警学堂深造过的陕籍学生黄锡九,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学专门部,后获法学学士回国。
民国五年(1916),陕籍学生黄经,赴日本政治大学留学,后与李大钊结为知己,民国九年(1920)回国。民国十二年(1923),他又偕妻赴德国留学,民国十五年(1926)归国,曾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杨虎城将军在陕执政期间,为培养进步青年,也先后资乐博体育助选送不少学生出国深造。如潘自力、江隆基、李敷仁、王炳南、原政庭、李子键、袁若愚、郭则沉、蒲子政、亢心栽等数十人。杨虎城曾要求留学生于上学之外,多赴各地实际考察,留心政治并按月向他作政治分析报告。其中受资助的江隆基,民国二十年(1931)赴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留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回国。李敷仁受杨将军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参加抗日。此外,曾为杨虎城将军教授日语的姚宜民,民国十四年(1925)留学日本爱知医科大学,次年又入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民国十九年(1930)回国,深为杨将军所器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西一些高等学校,如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等,也有少量学生和毕业生陆续到国外留学深造。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医科大学、延安大学、民族学院等院校的部分优秀学员,中央送往苏联等国学习。
榆林:傅兴才(美国)、白树堂(美国)、拓国柱(美国)、尤先航(日本)、苏兆翠(日本)、叶应祥(苏联)。
绥德:张永耀(日本)、张永昌(日本)、张永亮(日本)、安伯雄(日本)、王锡子(日本)、白友三(法国)、刘杰山(法国)、李云春(比利时)、李波涛(日本)、张巨金(日本)。
米脂:高协和、常桂林、高之录、李承藻、高冠杰、高璘度、高冠英、常瑞玉、高伟伯、刘景向、马仲哲、马师尚、高延昌(以上日本),高莹度(德国)、高文源(美国)、马师儒(德国、瑞士)、马师伊(美国)、马师亮(美国)。
总之,从清末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陕西省及陕西高校有一些青年学生被选派出国学习或自费留学。由于资料不全,具体出国留学人数无法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明确的,即与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因此,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外国长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成为国家的政策。当时苏联与中国关系友好,并且苏联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工业、较高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苏联政府对中国发展工业经济的大力支持,使中国有可能利用苏联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条件,为新中国培养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科学技术人才。
陕西向苏联派遣留学人员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至1966年期间。当时苏联政府同意接受中国大量留学生去苏联高等学校学习,作为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的一个重要方面。1959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新的派遣留学生方针。其内容包括:①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根据国内需要和国外可能,派人出国学习高、精、尖、缺(即高级、精密、尖端、缺门)的学科和专业。②保证学生质量,特别是研究生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多派。③既要注意长远需要,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和大学生作长期培养,又要派人出国短期进修或实习,以满足当前需要。根据这一方针,陕西高校派往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人员,既包括大学生、研究生,也包括高校在职教师。其中派遣高校在职教师到苏联短期进修,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学习时间短、收效快、效益高的好方法,特别有利于陕西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据有数据资料的六所高等学校统计,陕西高校20世纪50年代派往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留学人员数量较多。1960年7月,赫鲁晓夫撕毁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正式协定,宣布撤回苏联在华工作的专家后,中苏关系发展受到破坏,全国及陕西派往苏联的留学人员也随之减少。“”开始后,陕西各高校、除西安外国语学院70年代初期曾派人出国留学外,几乎未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
西安交通大学(1959年前称交通大学),1956年迁校西安。五六十年代,陆续派遣教师、毕业生到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进修学习。如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莫斯科水电工程学院、莫斯科纺织工学院、列宁格勒工业大学、列宁格勒土建学院、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仅1956年2月,高教部就分配给交通大学出国留学研究生、预备研究生共计88人。
西北工业大学(1957年9月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1951年至1965年共选派了37名教师出国留学。其中攻读学位的24人,出国进修的13人。留学国别除一人去英国外,其余均派往苏联。攻读学位的,1951年一人,1953年四人,1954年一人,1956年三人,1957年三人,1958年三人,1959年一人,1960年六人,1963年一人,1965年三人,其中有17人获得副博士学位或工程师称号;出国进修的,1956年九人,1958年一人,1959年两人,1960年一人。当时学校派出的指导思想是,培养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以摆脱单一依靠外国专家的情况。这些出国留学归来的教师,以后成为各学科新一代的骨干,一部分成为学科带头人。
西北农学院,50年代陆续公派17人出国学习,其中八人攻读学位,九人为出国进修。留学年代,1953年一人,1955年两人,1956年五人(其中一人为进修),1957年九人(其中八人为进修)。这17人全部学成归国,其中获得副博士学位的八人。 西安外国语学院,50—70年代陆续派遣八名教师出国进修。其中1959年派遣一名教师、1960年派遣一名、1964年一名、1965年一名、1967年一名、1972年一名、1973年一名、1974年一名。
西安石油学院(1958年建立),1959年公派一人出国攻读学位,学成获奖硕士学位归国。
根据上述六所高校出国留学人员数字统计(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为不完全统计),1949—1978年,陕西六所高校共有152人出国留学,其中121攻读学位,31人出国进修。攻读学位者,1951年一人,1953年五人、1954年一人、1955年二人、1956年95人、1957年四人、1958年三人、1959年二人、1960年六人、1963年一人、1965年一人;出国进修者,1954年一人、1956年十人、1957年八人、1958年一人、1959年三人、1960年二人、1964年一人、1965年一人、1967年一人、1972年一人、1973年一人、1974年一人。
陕西高校出国留学人员,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前高校迫切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回国后成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的一部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 2.1978—1990年 1977年8月,重新主持工作后,第一次明确提出:“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1978年6月,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中,提出要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主要派遣自然科学方面的留学人员,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根据的指示精神,全国乃至陕西,各高校出国留学人员大增,留学国别扩大到美、欧、亚、非、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作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前地大规模地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从此在陕西各高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留学资金渠道上看,五六十年代全部是由国家派出的公费留学人员;而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带动下,其他形式的出国留学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断扩大。从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人才出发,陕西省及各地市、陕西高校等,也纷纷筹集经费,派遣出国留学人员。但是,1981年以前,自费留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一项政策。1981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单位《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这个请示第一次明确提出:“自费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但是这个文件规定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不能自费出国留学。1982年教育部、公安部等四个单位发布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增加了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不能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他们必须毕业并在国内工作两年后方可自费出国留学。因此,1984年以前,陕西高校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较少。1984年留学教育,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强调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要与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一视同仁;对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允许出国留学,但需按自费公派方式派遣出国留学;非毕业班的高等学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可以自费出国留学,毕业班的学生分配到单位后再按规定申请自费留学。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进一步规定非在职人员、高等学校非毕业班学生可以自费出国留学;在职人员需经批准方可出国留学;毕业班的学生,应服从分配,为国家服务;在校研究生不得中断学习自费出国留学;各单位业务骨干仍需按自费公派方式出国留学。由于这两个文件放宽了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的限制,使陕西高校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开始增多,成为同国家公派、单位公派出国留学并驾齐驱的又一种出国留学形式,显示了中国对外开放、出国留学培养人才的路越走越宽。
据陕西26所高校统计,从1979—1990年,陕西高校共有出国留学人员2306人。其中公派出国留学的2115人,自费出国留学的191人。(据《西安市教育志》记载,1978—1989年西安市高校共派出公费、自费留学人员2570多人)
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其中攻读学位的,1979年2人,1980年10人,1981年8人,1982年13人,1983年30人,1984年33人,1985年90人,1986年75人,1987年85人,1988年88人,1989年77人,1990年29人,总计540人。
公派出国进修的,1979年11人,1980年72人,1981年115人,1982年73人,1983年99人,1984年78人,1985年154人,1986年130人,1987年202人,1988年201人,1989年177人,1990年173人,总计1485人。
自费留学者,1980年1人,1981年1人,1982年2人,1983年3人,1984年5人,1985年11人,1986年2人,1987年17人,1988年21人,1989年40人,1990年78人,总计191人。
西安交通大学,1979—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634人,自费出国留学57人,共计691人。其中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79年1人,1980年8人,1981年5人,1982年6人,1983年25人,1984年11人,1985年52人,1986年35人,1987年44人,1988年49人,1989年49人,1990年10人,总计295人;出国进修的,1979年7人,1980年41人,1981年38人,1982年14人,1983年32人,1984年27人,1985年48人,1986年21人,1987年24人,1988年27人,1989年31人,1990年29人,总计339人。自费留学人员中,1989年19人乐博体育,1990年38人,总计57人。
西北工业大学,1979—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367人,分赴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学习深造;另有29人自费出国留学。其中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0年2人,1982年1人,1985年1人,1986年4人,1987年11人,1988年11人,1989年10人,1990年3人,总计43人;出国进修的,1979年4人,1980年19人,1981年34人,1982年17人,1983年16人,1984年20人,1985年45人,1986年27人,1987年35人,1988年43人,1989年39人,1990年25人,总计324人。自费留学人员中,1980年1人,1982年1人,1983年1人,1984年2人,1985年2人,1986年3人,1987年5人,1988年4人,1989年4人,1990年6人,总计29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共计396人。
西北农业大学,1980—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67人,其中攻读学位的50人,出国进修的117人。攻读学位的,1983年1人,1984年13人,1985年11人,1986年10人,1987年8人,1988年4人,1989年2人,1990年1人;出国进修的,1980年1人,1981年9人,1982年10人,1983年8人,1984年8人,1985年12人,1986年14人,1987年15人,1988年23人,1989年10人,1990年7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90多名青年教师分赴英、法、苏等国攻读学位或进修。
陕西师范大学,1981—1990年相继公派出国留学的中青年教师79人,自费出国留学的10人,共计出国留学89人。公派出国留学的有38人攻读学位,其中1981年1人,1982年3人,1983年1人,1984年5人,1985年11人,1986年4人,1987年3人,1988年2人,1989年3人,1990年5人;有41人为出国进修,其中1981年1人,1982年1人,1983年2人,1984年4人,1985年6人,1986年6人,1987年7人,1988年6人,1989年3人,1990年5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中,1985年1人,1987年2人,1988年2人,1989年2人,1990年3人。
西安医科大学,1980—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33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12人。其中公派出国进修的,1980年3人,1981年10人,1982年4人,1983年14人,1985年27人,1986年18人,1987年36人,1988年46人,1989年39人,1990年36人;自费出国留学的,1984年1人,1985年1人,1986年2人,1987年1人,1988年1人,1989年2人,1990年4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245人。
陕西机械学院,1980—1990年出国留学人员共计96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3人,1986年7人,1987年4人,1988年7人,1989年4人,1990年1人,总计26人;出国进修的,1980年4人,1981年4人,1982年5人,1983年1人,1984年2人,1985年4人,1986年5人,1987年8人,1988年11人,1989年10人,1990年11人,总计65人。自费留学者,1981年1人,1986年2人,1990年2人,总计5人。
西安公路学院,1980—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06人,其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2人,1986年7人,1987年6人,1988年2人,总计17人;出国进修的,1980年4人,1981年3人,1982年2人,1983年4人,1984年5人,1985年5人,1986年11人,1987年12人,1988年12人,1989年12人,1990年19人,总计89人。自费留学人员中,1987年2人,1988年2人,1989年1人,1990年4人,总计9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15人。
西安工业学院,1981—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4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27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1人,1987年1人,1989年2人,1990年1人,总计5人;出国进修的,1981年1人,1982年3人,1984年2人,1987年3人,总计9人。自费留学者,1983年2人,1985年5人,1986年4人,1987年4人,1988年4人,1989年4人,1990年4人,总计27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41人。
陕西财经学院,1984—1990年出国留人员共计21人。其中公派出国进修的,1984年1人,1985年1人,1986年4人,1987年2人,1988年4人,1989年6人,1990年1人,总计19人;自费出国留学的,1988年2人。
西安外国语学院,1979—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28人,自费出国留学的1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44人,其中1979年1人,1981年2人,1982年3人,1983年3人,1984年4人,1985年5人,1986年6人,1987年6人,1988年5人,1989年5人,1990年4人;出国进修的84人,其中1981年11人,1982年15人,1983年17人,1984年6人,1985年2人,1986年2人,1987年19人,1988年3人,1989年1人,1990年8人。1989年自费出国留学1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29人。
西北纺织工学院,1981—1990年共计派遣出国留学人员51人。其中公派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1人,1988年6人,1989年1人,1990年2人,总计10人;出国进修的,1981年1人,1982年1人,1984年2人,1986年5人,1987年8人,1988年7人,1989年1人,1990年5人,总计30人。自费出国留学者,1986年1人,1989年3人,1990年7人,总计11人。
西北林学院,1981—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19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1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2人,1989年1人,1990年1人,总计4人;出国进修的,1981年3人,1982年1人,1983年3人,1986年4人,1988年2人,1989年1人,1990年1人,总计15人。1990年自费出国留学1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20人。
西安地质学院,1982—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的总计5人,其中1982年1人,1985年1人,1986年1人,1988年2人;攻读学位的,1988年1人,1990年1人,总计2人;公派出国留学共计7人。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1985—1990年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6人。其中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5年1人,1986年1人,总计2人;出国进修的,1986年2人,1987年2人,1988年2人,1989年2人,1990年1人,总计9人。自费留学者,1987年1人,1989年1人,1990年3人,总计5人。
西安石油学院,1981—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65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3人。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攻读学位的,1986年1人,1987年2人,1988年1人,总计4人;出国进修的,1981年1人,1983年1人,1984年1人,1985年2人,1986年3人,1987年20人,1988年7人,1989年14人,1990年12人,总计61人。自费留学者,1988年2人,1990年1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68人。
西安体育学院,1983—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6人,自费留学8人。其中公派出国进修的,1983年1人,1987年3人,1989年1人,1990年1人;自费留学者,1987年1人,1988年3人,1989年2人,1990年2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4人。
陕西工商学院,1984—1990年出国留学人员共计14人,其中公派出国进修的10人,自费出国留学的4人。公派进修者,1985年2人,1986年2人,1987年4人,1988年2人;自费留学者,1984年2人,1989年1人,1990年1人。
西安邮电学院,1988—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9人,其中1988年3人,1989年4人,1990年2人。
西安统计学院,1986—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2人,其中1986年1人,1990年1人。
西安联合大学,1982—1990年自费出国留学人员2人,其中1982年1人,1988年1人。
宝鸡师范学院,1985—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2人,其中1985年1人,1986年1人;自费出国留学人员3人,其中1985年2人,1990年1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5人。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1987—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1人,为1990年出国留学;自费留学人员2人,其中1987年1人,1990年1人。公派与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3人。
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1985—1990年公派出国进修人员12人,其中1985年1人,1986年3人,1987年4人,1988年1人,1989年2人,1990年1人。
从新中国成立40年来,陕西高校在不同时期,根据政策导向,不失时机地派遣出国留学人员。50—60年代全部是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派遣留学人员的高校多为工科院校,其次为农业的语言院校,这与当时陕西高校的工科比较薄弱,农科、语言类高校的实际需要相一致。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人员的趋势是国家公派、单位公派与自费留学同时发展,攻读学位与出国进修相辅相成。尤其是80—90年代,陕西绝大多数高校都派遣了出国留学人员,留学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26所陕西高校提供的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资料,陕西高校1949—1978年公派152人出国留学,其中121人攻读学位,31人出国进修;1979—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115人,其中攻读学位的540人,出国进修的1485人,不分攻读学位与进修的90人;1979—1990年自费出国留学人员191人。1949—1990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总计2267人,其中661人攻读学位,1516人出国进修,不分攻读学位与进修的90人;1949—1990年自费出国留学总计191人;1949—1990年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共计2458人。这些统计数据说明,陕西高校出国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显示出陕西高校派遣出国留学工作的持续、稳步、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
如陕西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专门派人到日本聘请了数名中国学生回国做教习,使教师力量得到加强。如李钟弟,算学造诣很深,在国内就有相当基础,又去日本学习三年,受到日本数学名家的指导,在报刊上发表了论文,受到赞扬。1906年被陕西师范学堂在日本选聘为算学教习。
陕西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聘请当时在日本的邵力子为学堂教习,讲授法文与西洋史课程;聘请留日回陕的宋元恺任陕西高等学堂的兵学教习。
据宣统元年(1909)统计,当时陕西五所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97人,其中有专任教师43人,专任教师中从国外学校毕业的12人,占27.9%。
辛亥革命后,陕西高等学校的教师主要仍由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和国内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担任。
民国元年(1912)西北大学创办时,积极选聘了一部分陕籍的留日学生。其中被聘的一些教师,既是陕西的学界名人,又是陕西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现史存留有资料的有10人。
张凤翙,民国元年(1912)出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他光绪三十年(1904)被陕西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1912年3月西安起义后任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积极创办西北大学,为陕西现代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钱鸿均,陕西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选送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回国后曾任秦陇复汉军政府司法部副部长,西北大学创办时被聘为校长。
崔云松,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选送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任秦陇复汉军政府财政部部长,被西北大学聘为文科学长。
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马凌甫,任西北大学商科学长,兼任教务长,教授经济学。
留学回国人员加盟西北大学任教,解决了西北大学初创时师资力量匮乏的困难局面,使西北大学于民国元年(1912)春正式开学。
民国元年(1912)四月批准建立,六月开学的三秦公学,是一所既有普通科又有实业科的多科性学校,普通科具有高等学校预科和出国留学预备科的性质,为出国留学和国内大学输送人才,实业科为陕西的实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学校依照日本公学体制建立,为此,招聘的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先后任教的教师近50人,大部分是陕籍的出国留学生和国内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有史料记载的陕籍留学回国人员就有12人。
留学德国的李仪祉、留学美国的严敬斋、留学日本的张全耀,负责教学和教务工作。
教师中聘请的留学回国人员有:留学英国的华孝康、惠甘亭;留学美国的王来庭、严敬斋;留学日本的王枫阶、樊灵山、薛辑五、李鼎馨等八人。
民国四年(1915)建立的公立陕西法政专门学校,规模较小,教职员人数很少,但教师大部分是陕西籍的日本留学生和国内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如从民国六年(1917)的教师情况看,就有陕西籍的日本留学生10人,占教师总数的38.5%。他们是:郗朝俊,日本济美学堂毕业;王觐墀,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学士;张迁芝,日本法政学校毕业;韩璠,日本政法学校毕业;王集才,日本政法学校毕业;孙念先,日本政法学校毕业;华俨,日本政法学校毕业;田无为,日本政法学校毕业;邓溥,日本专门体育学校毕业;刘克厚,日本振武学校、陆军学校毕业。
民国十三年(1924)西北大学第二次建立时,也聘任了一些回国留学生为教师。其中外省籍的教师人数较多,陕西籍的教师人数较少,并且不是以日本留学生为主,有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现有史料记载的陕籍教师四人:
李仪祉,德国留学回国,任工科专门部主任,后继任西北大学校长。任陕西水利局局长时提出兴办陕西水利专科班,以培养水利建设人才。后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由李仪祉兼任水利组主任。李仪祉任职期间,兴修泾惠、洛惠、渭惠、织水渠等水利工程,为陕西水利建设、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
王凤仪,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任法政科教授、政治经济科主任、教务长,后任代理校长。
民国二十一年(1932)筹备建立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职工中有记载的留学回国人员13人。
于右任,曾赴日本考察学习。协助孙中山改组过,曾任驻陕总司令兼陕西省政府主席、监察院院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筹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被推为校长(未到任)。辛树帜,留学英国、德国,出任校长。后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古农学家。
郭厚庵,法国留学生,农学专家。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后劳动大学农学院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郭厚庵任筹备员、教授。
王学书,法国国立襄西大学理学博士,法国国立里昂大学理科研究部专攻农学及农业生物学,任园艺组主任。
1937—1949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陕西合并、组建、分设的高等学校中,汇集了一批出国留学回国人才。
西北大学是以当时国内第一流水平的大学为基础组建的,因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史料记载的有41名留学归国的博士、硕士等学术人才担任西北大学校、院、系各级负责人和教授职务,缩短了西北地区在教育上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给西北高等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时期,校、院、系负责人中有12人为出国留学回国人员:
李蒸,校常务委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哲学博士,原北平师范大学校长。
李书田,校常务委员,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原北洋工学院院长。兼任工学院院长。
刘拓,文理学院院长,美国涯省大学工业农业化学博士,曾任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院长。兼任化学系主任。
李建勋,教育学院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京高等师范校长。兼任教育系主任。
赵进义,数学系主任,法国里昂大学理学硕士、数学博士,曾任广州中山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后出任西北大学理学院院长。在数理天算、天体物理研究方面很有造诣。
张贻惠,物理系主任,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士,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在宇宙进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黄国璋,地理系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理科硕士,曾任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学术造诣很深,在地理学界享有威望。
民国二十八年(1939)九月,西北联合大学改为西北大学,组织机构作了较大调整,学校改校务委员会为校长负责制。至1949年底,八任校长中有六任校长为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其余二任校长均为代理校长(陈石珍、杨宙康)。
首任校长胡庶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铁冶金博士。曾任湖南大学、上海大学教授,重庆大学校长。
第二任校长皮宗石,早年留学英国。因未到任就职,校务由教授王冶焘代理。王冶焘是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兼任法律学系主任。
第七任校长马师儒,德国柏林大学、瑞士曲里溪大学教育博士。他出任校长期间,以学生课业为重,保障学术自由,提倡学术研究之风气,公正开明,深得师生好评。在学业和道德方面,是为人所钦仰的西北教育界的老前辈。
第八任校长杨钟键,德国明星大学理学博士。任职期间,注意造就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民主风气,以壮心不已的办学精神,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为人,对西北大学的冶学、校政及风气有很大推动。是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界权威学者。
西北大学的院系主任、教师中也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和教授,他们中大多数是国外著名大学的留学生,学有专长,著作颇丰,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
数学系主任先后由赵进义、刘亦珩担任。刘亦珩是日本广岛理科大学数学部理学士,曾任北师大、安徽大学教授。
物理系主任先后由张贻惠、岳劼恒教授担任。岳劼恒是法国物理学、数学硕士、博士,曾为居里夫人之学生,在居里研究室工作多年,原中法大学理学院教授。系著名物理学家,对旋光和X射线的研究造诣很高。
化学系主任先后由教授刘拓和张贻侗担任。张贻侗系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士,曾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北平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生物学系主任先后由雍克昌和刘汝强教授担任。刘汝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植物学兼植物病理学博士,曾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
地质地理系主任为黄国璋教授。后分为地质学系,主任王恭睦教授;地理学系,主任郑励俭教授。郑励俭毕业于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地理研究所,曾任东北大学史地系教授兼主任,四川大学教授。
外国语文系主任黄川谷教授,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任浙江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
法商学院院长杜元载教授,系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兼任政治学系主任。
经济学系主任罗仲言(罗章龙)教授,曾在德国柏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担任暨南大学、河南大学教授兼主任。
商学系主任孙宗钰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硕士,曾任东北大学、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教授,齐鲁大学经济系主任。
法律学系主任刘鸿浙教授,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学士,曾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兼系主任,西北大学训导长。
医学院(1937年9月至1939年8月为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1939年8月至1946年8月独立设置为西北医学院;1946年8月至1949年又与西北大学合并为西北大学医学院)院长(1946年后)先后由侯宗濂教授、汤泽光教授担任。侯宗濂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生物学博士,曾任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福建省立医专校长,福建省立医学院、西北医学院院长;汤泽光系美国纽约大学博士,曾任广东大学医学院、广东光华医学院、西北医学院教授。
教师中有13人:生物系教授常麟定,法国帝雄大学理学博士;历史系教授王子云,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级美术学校暨高级艺术学校;数学系有留英之傅种孙教授,留日之杨永芳、刘书琴教授;化学系有留学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徐日新、郭一清、于滋潭教授;生物系教授李中宪1948年应邀赴美研究遗传学和植物生理;地质系教授张伯声,肄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坦佛大学研究院,专攻大地构造,对陕西及河南矿产资源勘察作出了重要贡献;政治学系教授许兴凯,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该系宓贤璋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中英庚子赔款研究员,1947年应邀赴美讲学;文学院特约讲座教授吴雨僧,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外语系主任。
西北农学院,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从西北联合大学分出独立设置,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河南大学畜牧系合并组建。西北农学院教师队伍实力很强,据不完全统计,从学院建立到1949年,在西北农学院工作过的教授、副教授中,有92人曾在国外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的21人,硕士学位的9人。
首任院长辛树帜,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曾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西北工学院,创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由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河南焦作工学院合并组建。师资阵容较强,汇集了一批全国著名的工程专家和教授,其中许多是留学国外学成归国的。
西北医学院,创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从西北联合大学分出独立设置。
西北师范学院,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月建立,从西北联合大学分出独立设置,1944年迁到兰州办学。
院长李蒸、体育系主任袁敦礼、史地系主任黄国璋、数学系主任赵进义、理化系主任刘拓、教育系主任李建勋、博物系主任郭毓彬、家政系主任齐国梁等八位教授均为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其中郭毓彬为美国葛林乃尔大学生物学士;齐国梁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文学学士。
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1938年,1949年合并于西北大学医学院。其中:
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建立于民国三十年(1941),1949年合并于西北大学。办学期间,校系领导、教师中有16人是留学回国人员。
教师中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在校任教,如章征言,法国巴黎大学法科博士;刘友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余肇池,美国纽约大学商业管理学硕士;武创西,德国葛延根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研究生;陈建晨,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尹树生,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毕业;樊明初,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罗仲言(罗章龙),德国柏林大学毕业。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七月,1949年合并于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校系领导、教师中有18人为出国留学人员。
唐得源,省立师专筹备委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曾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教师中留学回国人员10人,他们是:程宇启、周传儒、马修如、李仙舟、霍自廷、陆懋德、张云波、郝本仁、王侃、王志岗。
私立西北音乐学院,创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校长赵梅伯,为国外高等学校毕业。
延安大学,1941年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建立。历任校长均为出国留学回国人员。
首任校长吴玉章,两次留学日本,后又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央委员。
第三任校长江隆基,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后又受杨虎城将军资助,留学德国柏林大学经济系。1945年被任命为延安大学副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持工作。曾任陕西公学、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是在高教战线上的杰出创业者,富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家。
第四任校长李敷仁,曾受杨虎城将军资助东渡日本留学。1946年就任延安大学校长。曾主持创办《老百姓》报,是抗战时期全国影响较大,深受群众欢迎的通俗报纸之一。但遭到的仇视与查封,李本人也被特务绑架枪杀,遇难未亡被老百姓救援转送解放区。李敷仁是西北著名的教育家、民俗学家、新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延安大学单有建树的校长之一,中国的优秀党员。
清末民国时期,有史料记载的陕西高校留学回国人员250多人。其中20世纪30年代前,主要是陕籍出国留学回国人员;30年代后主要是在陕西高校担任校系领导职务的出国留学人员以及少部分教授。由于资料有限,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出陕西高校所有留学回国人员的情况。但仅从现存资料就可以看出,陕西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建与发展,相当程度上依靠了一批出国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对陕西高校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了骨干作用,不少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界、政界、学术界的著名人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一批在国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包括已经学成而旅居海外的留学人员,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陕西高校也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较高的留学回国人员来陕执教,任命了一些留学回国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担任陕西高校校系领导职务;同时陕西高校为了培养新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也先后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50—60年代主要是去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学习。这些选派出国留学的人员均能按期回国,学成回国率之高是新中国成立前和改革开放后所没有的,显示出新中国成立后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愿为祖国建设施展才华的爱国之心,他们中的许多人为陕西的高等教育事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陕西高校各学科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陕西部分高校1949—1978年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情况如下(未收集到统计资料的部分著名高校仅将个别知名人士介绍如下):
周惠久,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密歇根大学硕士。著名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学俊,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研究院硕士。中国多相流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史维祥,教授。1956—1960年在苏联加里宁工学院读研究生。著名液压传动及控制专家。1984年出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西北工业大学(1957年9月由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老一辈的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派遣出国留学的归国人员,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田鸿宾,西北工学院院长。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工程系、康乃尔大学研究生。中国知名的水利专家、教授。
虞宏正,西北工学院教授。早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在热力学和胶体化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季文美,教授。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工程博士。中国知名的教育家、力学家。曾任西安航空学院教授、副院长,1982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黄玉珊,教授。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航空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原西安航空学院教授。飞机损伤容限设计的创始人之一。
除老一辈出国留学回国人员以外,该校于1951—1965年还先后挑选派遣了37名教师出国留学,除一人去英国外,其余均派往苏联,其中17人获得副博士学位或工程师称号,回国后成为各学科新一代的骨干,一部分成为学科带头人,为学校教师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为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尧和,教授。1953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留学,1957年获副博士学位。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傅恒志,教授。1958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学院留学。著名材料及冶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
陈士橹,教授。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获副博士学位。著名飞行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外庐,教授。曾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著名历史学家。1950—1958年出任西北大学校长。
岳劼恒,教授。法国国家理学博士。历任西北大学物理系主任、西北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开辟了中国络合物化学光学研究的新领域。
辛树帜,教授。早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古农学家。1950—1967年出任西北农学院院长。
石声汉,教授。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植物生物学博士。在古农学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万建中,教授。美国弗吉尼亚技艺专科大学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历任西北农学院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1982年出任西北农学院院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
该校50年代又先后派遣出国留学的17人全部学成回国。其中取得副博士学位回国的八人,1958年一人,1959年二人,1960年二人,1961年一人,1962年一人,1966年一人;出国进修留学回国人员九人,1958年一人,1959年七人,1961年一人。这些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和老一辈出国留学回国人员,为西北和陕西的农林科技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方雪,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担任化学和英语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武海楼,教授。早年曾赴日本考察留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经常同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书信往来,和诗酬唱。苏步青称武海楼“仙合戚友如相问,两袖清风孺子牛”,是武海楼教授一生的写照。死后设立“武海楼奖学基金”,以奖励在数学方面学业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黄国璋,教授。早年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理科研究院和芝加哥大学地理系。终生从事地理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造诣很深,尤擅长于经济地理,在中国地理学界有相当高的威望和影响。历任地理系主任、校务委员等职。
刘蔚同,教授。法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从事皮肤性病学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贡献颇多。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常务委员。
谢景奎,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内科学专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茨奖章”。历任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医学院副院长兼克山病研究室主任。
赵文钦,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工学院硕士。长期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风振计算的教学科研工作,历任水利系、土木系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
西安公路学院,周楫,教授。早年曾赴美国留学。从事公路建设和教育事业,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公路工程专家。历任交通部第五公路设计院总工程师,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张登良,西安公路学院教授。1960年于苏联哈尔科夫公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从事公路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加固土原理、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形成机理及其抗裂性能、沥青混合料强度理论与路用性能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余钟志,副教授,毕业于日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科。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担任素描课、水彩课、油画课的教学研究工作,水彩画得到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1949—1978年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情况,陕西只有四所高校有统计数字:西北工业大学37人、西北农学院17人、西安石油学院1人、西安体育学院1人。无法详细了解这30年来的留学回国人员情况。上述介绍仅对这一历史时期陕西高校个别知名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情况(新中国成立前出国的及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出国留学回国后在陕西高校任教的)作了简略概述,加上四所高校回国人员统计数字,共计只有81人。(据《西安市教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西安市高校先后选派了约100人去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留学。)
指出:“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国际条件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为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不少出国留学人员已经学成回国,在陕西高等教育战线上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也有一些人完成学业后没有按期回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①选派单位在选派时没有考虑派出人员学成后回国的工作条件,使一些留学人员感到回国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②是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为我国留学人员提供在留学国工作的机会,甚至包括日本这样的国家,过去从来不允许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80年代中期以后也放宽条件,允许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的企业或学校工作,因而造成许多留学人员不能按期回国;③一些留学人员到国外后由于各种原因没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研究,滞留国外打工谋生,不愿回国,在国外造成不良影响;④1989年中国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借机给予在这些国家的中国留学人员以居留权,甚至享受有关国家提供的奖学金的中留学生,有关国家也允许中留学生人员在他们国家长期居留。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国家制定的出国留学工作的方针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采取了很多措施以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如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出国留学基金”,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允许留学人员来去自由,使他们能够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对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国家提供优惠条件;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出国留学人员愿意学成后回国服务,施展才华和抱负。据统计,陕西高校1980—1990年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总计达到1044人,占到1979—1990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2304人的45%。下面对陕西各高校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情况统计如下:
1981—1990年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共计334人。其中,1981年22人,1982年42人,1983年33人,1984年37人,1985年28人,1986年50人,1987年25人,1988年36人,1989年29人,1990年32人。留学回国人员中,取得博士学位的38人,硕士学位的13人,其他283人。
姚熹,教授。1978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进。